踏入新校园,先上“防骗拒谣”第一课!

发布者:赵海明发布时间:2024-09-04浏览次数:10

踏入新校园,先上“防骗拒谣”第一课!


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

同学们陆续回到校园

踏上新的征程

大学生活丰富多彩

但也暗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风险

今天我们为大家带了

入学第一课

谨防诈骗、拒绝谣言

第一部分:谨防诈骗


大学生们社会阅历不够丰富

防范意识较为薄弱

容易落入不法分子的骗局中

常见的诈骗类型



虚假兼职类诈骗





诈骗手段:不法分子发布虚假兼职信息,承诺高薪且轻松的工作机会,诱导学生缴纳报名费、保证金等费用。一旦学生缴纳费用后,便失去联系或无法获得预期的工作机会。

识破方法:寻找兼职时应通过正规渠道,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、正规招聘网站等。切勿轻信网络上发布的高薪且轻松的兼职信息,遇到要求缴纳费用的情况要格外警惕。



网络购物类诈骗





诈骗手段:不法分子冒充客服谎称购买的货物有问题需要申请退款,并以“账户异常无法到账”“需要提高信用额度”等借口要求转账。

识破方法:“客服”来电要求转账时,务必和官方平台进行核实。不要泄露个人信息,如银行账号、身份证号、手机号等。遇到问题,第一时间寻求老师帮助或报警。



网络游戏虚假交易类诈骗





诈骗手段:不法分子在游戏聊天界面、社交平台或游戏账号交易平台发布高价收购游戏账号、买卖游戏装备、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等虚假信息,诱导受害者主动联系。

识破方法:进行游戏账号、装备等交易时,应选择官方经营或合作授权的第三方平台,避免私下交易带来的风险。



第二部分:拒绝谣言


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

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

不可或缺的一部分

然而

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

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



关于网络谣言,这些您了解吗?


网络谣言从何而来?



网络上造谣传谣层出不穷,一些造谣者为了利益不惜捏造谎言,炒作事件,通过以偏概全、混淆事态等方式,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,这些行为不仅侵害公民切身利益,还严重扰乱互联网公共秩序。

网络谣言有哪些危害?



损害个人名誉:网络谣言往往涉及公众人物或普通民众的个人隐私和名誉权,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困扰。

扰乱社会秩序:一些涉及公共安全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网络谣言,容易引发公众恐慌和不安,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。

误导公众认知:网络谣言往往夸大其词或断章取义,误导公众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认知和判断。

面对网络谣言应该怎么做?



保持理性思考:在接收到信息时,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性,不要盲目相信或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。

核实信息来源:尽量通过官方渠道或可靠的信息源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。对于可疑信息,可以通过搜索引擎、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进行多方验证。

不传谣不信谣:如果无法确认信息的真实性,最好保持沉默或谨慎表达观点,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。

积极举报谣言一旦发现网络谣言,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或平台举报,以便及时制止谣言的传播。

小苏提醒


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

请广大网民依法依规文明上网

提高防范意识,积极抵制网络谣言

做到不信谣、不传谣、不造谣

携手共建清朗网络家园